前言
仅凭第一印象就能掌握人的本质么?久石让相信可以做到。因为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彼此没有情感之类的羁绊,你的第一印象就直接反射了对方灵魂的色彩。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自己的观感发生了变化,但那也只是咬三明治的时候,中间吃到的馅,三明治的本质仍然是两侧的面包。如果认识的时间再久一点,看到他在绝境中的表现,你一定会认同我说的。对人性有着自己独到的洞察,在音乐创作上比肩神明,从他创作《天空之城》,《龙猫》,《让子弹飞》等电影配音中,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逼迫自己接近极限
只要有一次做的乏味无趣,就再也没有合作的机会了。某房产大V曾经也提到,我们能够选择两条路来翻越阶级。其中一条路,就是you must work very very very very hard。在为《哈尔的移动城堡》配乐的过程中,宫崎骏另外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新要求:“需要一首主题曲连贯整部2个小时的片子,来表达苏菲的年龄从18岁变成90岁的过程”。作为配乐人,为了表达对这个导演的尊敬,4个月的水深火热,顶着巨大的压力,久石让一口气写了3首候选曲。同时,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他选择出人意料的去“豚屋”工作室,在多个制片人面前,亲自以钢琴来演奏。宫崎导演将椅子搬到了钢琴旁边,我很担心自己心跳的声音会被他听见。
多视角思维的融合
和学习知识,自上而下被动地接受名词概念不同,创作的基础来自感性,而感性的关键在于直觉能力。就算没有天气预报,熟练的渔夫仍然可以事先觉察到“台风要来”,那如何才能培养直觉能力呢?拓展包容力,融合互补甚至冲突的选择项,会是个不错的开始。对久石让来说,首先是艺术创作和商业化考量的冲突。在30岁之前,他追随前卫艺术,其中代表作有《4分33秒》这类无演奏的演奏,有的表演者甚至会随性地在舞台上摔椅子。死心眼的他,迷失在这条路上。在迈入死胡同,一次次被质疑这究竟是不是音乐后,他决定兼顾听众,考虑商业化的配合。这才有了后来,宫崎骏《风之谷》的邀约。其次,他将理性,感性和直觉进行了融合。有情绪的时候,更容易顺着情绪来创作,很多爵士乐手,会依赖于这种波动,甚至借助外部力量,比如毒品。但是持续,稳定的创作需要的却是95%的理性,和5%的感性,欠缺逻辑的音乐会让人无法接受,心烦意乱,不成故事性。而缺少柔软的感性,则无法创作出触动人心的音乐。最后,不同于其他作曲家,作为导演的久石让,拍摄过《四重奏》。这让他更加理解导演对于音乐的期待,能够感受剧本背后的作品人格,从而为这个人格谱曲。
总结
成为一个创作者很不容易,在书中,久石让平静淳朴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导演,作为一个作曲家,作为一个学者,甚至是作为一个战士。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话给你:创造力源自于感性,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败的时候,而失败的原因一定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