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4年,贝克曼提出了择偶价值交换理论,解释了感情从无发展到长期稳定关系的具体过程。其中,情绪价值对于长期相处中的幸福度的高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情绪价值如此重要?如何又能够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呢?今天我们分享《看见情绪价值》。
感情中的悖论
在长期关系中,有一个悖论。即:如果你跟一个人相处的特别舒服,那无论对方是否用心付出,我们都会倾向于认为“他是爱我的”,并因此产生满足感。而如果相处起来,经常感觉不舒服,就算对方已经做到最好了,我们也会认为“他不够爱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如何求诸己呢,不妨先从低情绪价值的表现出发,然后倒推怎么做。
低情绪价值的表现
这里一开头,可以放上一张图,表现提供情绪价值的组成部分。
把提供情绪价值比做盖一栋楼,那么认知模式就是楼房的钢筋支架。小鹏的女朋友苏苏,再过一个月就生日了,小鹏通宵达旦为苏苏做了一款专属的小游戏,生日那天,苏苏收到了好多礼物,转头看着男友送异类礼物,生气地吼道:“男朋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一点都不爱我!”。在感情有矛盾的时候,把伴侣往坏了想,期待伴侣的耐心解释和安抚,如果想错了,仅仅是误会,对方解释一下就好了。而实际上,在高成本的付出后,负面诠释的认知,对关系的杀伤力远远超出想象。伴侣不会解释,而是生气,进而陷入冷战,负面诠释背后隐含着要求对方进行自证的假设,本身是对对方人格的侮辱,其次负面诠释会让伴侣越来越了解自身的阴暗面这背后其实是投射原理在起作用,可以参考《自我与本我》,需要验证一下。除了认知模式外,情绪模型则是情绪价值大楼的混凝土,依附在认知模式上。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下面的“关心”:“做人要积极点呀!”,“我们都很担心你,你可要快点好起来”。仔细想想,这些鼓励的鸡汤,其实拒绝了对方的情绪。有情绪的人,如果碰到了上述保有情绪漠视习惯的人,往往会很容易生气。最后,行为模式是情绪价值大楼的瓷砖,也是我们最容易识别的部分。比如给人贴上“没人情味”等标签,再比如“当初要不是听了你的建议,哪会是这个结果”的指责。上述案例背后所代表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型,行为模式,共同决定了情绪价值的高低。那我们该如何修复,摇摇欲坠的情绪大楼呢?
如何调整
情绪大楼的调整涉及到下面的内容(可以看到,在他人部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了解,而不涉及要求和改变!):

我们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如何进行高情绪表达(这里可以做一个动画,那个内容标记一下)。比如:男朋友准备创业了。如果想给男朋友提建议的话,可以这样说:“确实有道理,思路里面有几个关键点xxx,要注意xxx风险”。表态上不能是:“因为有某些坏处,你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不赞成。”再有:如何进行共情(这里同理,做一个动画,将那个内容标记一下)。这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觉察他人的情绪,然后引导表达,注意倾听,最后给出共情反馈。想要训练自己觉察别人情绪的能力,可以找人多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商场。深呼吸一下,感受各个方向的压力,觉察到对方的情绪,就去闲聊一下:“咦,怎么看起来你有点忧伤/低落呀!”。在我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后,引导表达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比如:“发生什么事情了?”,如果彼此有矛盾,对方不想说话,可以采取封闭式提问方式,比如:“是不是我刚才说话声音太大声,惹你生气了。”引导对方表达后,说出对方的情绪,解释他们面对的难处,进行共情反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结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男女对立和恐婚恐育的信息,算法的推荐机制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偏执。但其实,每个人对亲密关系仍然是深深向往的,为此,我们可以主动培养自己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等自己遇到了想要携手一生的人,也能照亮彼此。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