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自己专属的世界,不同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世界的色彩。有时候看到的是灰暗的天空和无尽的孤独,有时候看到的是光明和无限的可能。人的心理即其命运-希罗多德。那,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什么规律么?
目的论
提出自卑感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认为:“个体的所有活动,包括行为,语言,情绪,梦等都是围绕目的展开的”。一个在内心深处渴望被爱的人,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分享自己全部的生活细节,希望通过他人的反馈和关注来获得情感的满足。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在出海航行前担心自己的危险,梦到了一个死者在梦中警告他:“出海的人会全部丧生。”这些例子表明,个体的活动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行为的发生遵循因果律,关于因果律,大家也可以参考《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优越感和归属感
无时无刻,永不停歇的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追求优越感为代表的自恋满足,另外一个是向往归属感的社会兴趣这里的概念和《深度关系》一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心理结构,在两个方向的牵引下,受制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下,博弈后取得不同的结果。开心的时候,社会属性会更好,乐于去帮助身边的人。不开心的时候,一点点的小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职场中,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证明自己的优秀,追求卓越。回家后,强势的性格,不自觉地散发出尖锐的批评。工作上的习惯不自觉的代入到生活中,如果能意识到连贯的动作应该被斩断,取而代之,多一点点社会兴趣,说不定,可以收获一个元气满满的爱人。
性格
在阿德勒看来,性格是一种社会评价,不同的性格,蕴含了不同的社会兴趣。个体在向目的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面对优越感的失控,会主观认定有危险,从而刺激个体做出保护性行为。包括虚荣心,嫉妒为代表的攻击性性格和以回避,焦虑为代表的非攻击性性格。甚至我们的记忆和想象,都会围绕心理结构,被主动调整和塑造,使之服务于我们的目的。相爱的两个人,回忆起压马路的场景都是甜甜的粉红泡泡。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人,即使曾经海誓山盟,也只会觉得心生厌恶。
推荐一本好书
过去我从来没有想到,其实性格仅仅是一种社会评价。面对别人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一种浑身说不出的不适感的背后,代表的是对自己追求自恋和社会认同的否定。原生家庭之所以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我们的心理结构早期依赖于和父母的互动,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案例。面对问题,我们会想知道为什么,从而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错误归因,带来的问题往往会比想象的更严重。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话给你:“人的心理就是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