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无法从自己创造的事物上获得绝对的安全感,最强烈的不安全感来源于孤独。当我们模仿他人时,我们虽不再孤独,但我拒绝通过道听途说来定位自己。-李小龙功夫巨星李小龙,他在遗作中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

顿悟的开始

很多人都知道小龙是以截拳道闻名的功夫巨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的他,创造的功夫远不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要理解这个,我们先看看他习武的过程。在18岁的时候,李小龙师从叶问,那个时候的他无比争强好胜。叶问曾这样教导他:“小龙,请遵循事物的本性来保护自己。不要对抗,更不要正面硬扛对方的招式。学会放松,跟随对手的动作,通过改变其方向来化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鸟儿飞过水面,水会倒影鸟儿的身影。用拳头击打水,水不会受伤,而是荡起一圈圈涟漪。水还可以吸纳污垢,也可以被装在最小的罐子里,看起来很柔弱,但他可以穿透世上至刚之物。面对敌人,将自己变成一面镜子,不困于想要击败对手的怒气中,也不止步于恐惧的颤栗下,接受自己的状态,反射对方的意图,然后像水一样,顺着对手的攻势,进行化解。不将对手孤立的看成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以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对立转变为互补,是他后续创造截拳道的开端。这里的关键,就是要体验过“空”。

进一步解释“空”

不止李小龙,包括荣格,都曾在自传中,提到了“空”,不同的是,他们对于“空”的表述不太一样。武志红在《深度关系》中,也曾提到过心流,在木头看来,心流其实就是“空”的体感。比如:在游泳的时候,一旦进入心流状态,身体能灵敏的感知到水流在皮肤上如发丝一样,细腻的流动感。运动员打乒乓球,一旦进入状态,身体对球的轨迹会有谜一样的预判能力,从而自动挥拍,在意识还未捕捉到之前,就能做出动作。婴儿整天不眨眼,眼睛不会聚焦在一个物体上,不知何去,也不知道在做什么,其实他们完全融入了周边的环境。这块,大家也可以参考《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下半部分。

拒绝“应该”的看法

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意铺成的,任何理想主义形式改变的想法都会适得其反。很多自认为是强者的人,会采用“应该”的方式来要求别人,用完美作为尺度。但实际上,这只是爱上了完美的幻想,是对本体的投射,无止境的折磨和唠唠叨叨就从这里开始。在《爱的终结》中,情感本体论也提到了这个,原理不太一样,但都是“应该”引起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活成他们“应该”的样子,而不是“想要”的样子,这背后其实代表了,自我形象实现和自我实现,两者区别巨大,我们需要逐渐意识到不能刻意改变自己或者他人。

总结

李小龙虽然在32岁就早早逝去,但他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无比深邃的,这都得益于他不停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年幼的时候,他就和荣格一样,感受到了某种渴望,真正理解自我实现和虚幻的自我形象实现之间的区别。最后分享一句话给你:“人的群居本能要求人适应和服从,但是那些永垂不朽的人绝不温顺、懦弱、苟安、而是固执己见,唯有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