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

严谨的传递知识,用不一样的世界观看待世界。
《荣格自传》

《荣格自传》

前言 荣格,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他的心理分析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今天,我们分享他的自传,《我的梦与潜意识》。又名回《回忆,梦,思考》,这个书名可以放在视频书名的下方,作为补充。 深度体验,迎接孤独 纵观荣格的一生,孤独是陪伴他生命之歌的主旋律。他对于世界的独特体验,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秘密的音符。10岁的时候,就学会木刻小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每每想到铅笔盒里的小人,就会获得安全感。12岁的时候,
《爱的终结》

《爱的终结》

前言 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男女都可以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但更多的选择,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亲密的婚姻为什么变成了对自由的约束?什么是自由?难道是那种被普通的心理治疗,消费,精心打造出来的自由么?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以司空见惯的自由为起点,一步步尝试解答,神秘的力量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情感结构,不爱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享《爱的终结》。 关于自由 霍耐特定义了三种形式的自由,分别是消极自由,反思自由和社会自由。消极自由和反思自由,基于个人偏好不伤害他人皆可为的基本立场,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前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找到人生的意义又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分享《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不同的回答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而对道德的理解又归结为知识,兜了一个圈子,人生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多的知识。之后,柏拉图在《洞穴寓言》中隐喻,人们生活在感官的世界中,受到感官经验的限制,不断追求真理,逐渐接近代表着完美,真实,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2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2卷

前言 闭上眼睛,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脑海中像涟漪一样起伏。再听肖邦第一叙事曲,好像能看到一个无可奈何的浪人在诉说着心酸和不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触动呢?这些画面,难道,仅仅是幻觉么,音乐究竟代表了什么?经历过车祸,遭受过情伤,创业崩溃后重新站起来的人,当他们迈过了绝望的临界点,思维方式可能会有根本性的逆转,淡定和从容会由内而外的散发,这个逆转的发生究竟在哪里,如何解释?最后,就算是罪恶滔天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现象的背后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伦理学-道德来自哪里-2/2》

《伦理学-道德来自哪里-2/2》

前言 宣扬道德是很容易的,找出道德的根源则很困难。我们继续分享《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下半部分:道德来自哪里? 过去的道德观 在叔本华之前,关于道德,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幸福论,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而通过实践德性比如勇敢、勤俭等,个体就能够获得幸福,美德和幸福是同一的,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犹如两个无论怎样摆放都无法叠合的图形。第二种观点是解救论,在佛教中,八正道被认为是结束苦难和实现精神解脱的途径。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亚当和夏娃因为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
粤ICP备2021131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