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那如何拥有被照亮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从常见的自恋幻觉,客体关系理论和内在关系模型来看看,《为何越爱越孤独》?

自恋幻觉

在《深度关系》一书中,我们曾提到,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想要获得控制感则是自恋的核心特征。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如果对方没做到,就会产生失望,甚至觉得对方不爱自己。再比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可能使用下面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就不是好孩子。希望周围人能按自己的想象来行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是我们陷入孤独感的根本原因,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自恋幻觉。自恋幻觉一旦破灭,失控感就会产生,抱怨随之而来,通过观察自己的状态,我们可以觉察自己是否处于自恋幻觉中。继而尝试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动机和责任,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
我们再来看看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年轻时候我们对于爱情非常理想化,发现美女抠鼻屎的时候,部分男生会产生一种内心的分裂感,进而极度焦虑。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反应了一个现象,难以同时容纳“好”和“坏”的能力。按照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孩子在1岁前有两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大的时候,处于“偏执-分裂”状态。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会将养育者分为两部分:绝对的“好妈妈”和绝对的“坏妈妈”。从4个月到1岁,孩子处于“抑郁”状态,这个阶段,他会越来越明白,妈妈身上同时存在好和坏的部分。如果婴儿在最初的3个月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养育,孩子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偏执地看待事物,要么极好,要么极差,长大后,在关系中,就表现为过度的理想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分裂,慢慢的接受心中的愤怒,最后逐渐过渡到对自己的宽容。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内在关系模型

内在关系模型

童年时期和重要的亲人的互动关系,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的一生。“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组成了基本交互方式,具体过程如下: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对方像“内在的父母”,自己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在企业中,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心理模型是“我行,你不行”,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作为老大的他,扮演的就是“内在的父母”角色,他会倾向于找能力低下的人。与之类似,在家庭中,“我行,你不行的”男生,奉行大男子主义,想让太太听命于他,如果某个人的想法变了,比如女生通过自我反思,感觉到了压抑,那么关系也很容易破裂(这块也可以参考,爱的终结里面的情感本体论,有提到心理学的局限性)。

总结

本书作者武志红,心理学家。面对渴望被爱,但是越爱越孤独的困境。他认为:通过破除自恋幻觉,学会面对内在的关系模型,最后同时接纳“好”和“坏”,宽容以待,我们可以收获亲密关系。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然而,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真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有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