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的我们,能驻足停留,看一下4月的樱花,都是一种奢望。工作,交友,结婚的压力,就像吃撑时候的肥肠,无法排遣,却又甩不掉。不妨停留一下,看看今天的分享《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通过写作,来照亮自己。

为什么要写作

对待写作,我们可能还停留在高中时期,语文课堂上,咬咬牙,都挤不出一段话的“悲惨世界”中。但换个角度,写作给我们带来的,可以远远不止卷面的70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因为写作,我们获得第二次机会,得以重新审视,被忽视的生命肌理。匆忙的早餐,吃不完的包子,凉掉的半颗茶叶蛋。这些平凡的细节,在习以为常的不经意间,偷偷溜走。但因为写作,夹杂着疲惫,单调的无意识深渊,得以被照亮,文字和内心所感,联结在一起的瞬间,心就获得了解放,思维和心灵的争斗就烟消云散了。那我们,如何写作呢?

如何写作

一:放开控制的心理,学会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想着记录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无法将心理的感受化为纸上的字句。这是因为,在开始记录之前,我们对于想说的内容就已经有了预设。诚然,那些感受,画面,在我们的心里,但是一旦用力,试图抓取,会发现怎么使劲都没用。这时候,不妨设法用简单的文字做个开头吧。描述一下现在的心情,一点点软化思维的控制力。比如:“我现在不想写,也不知道为什么,心情相当暴躁,可能就是想打老板一顿”。情感和理性的边界,会因为简单的文字,逐渐软化,潜意识到意识的道路也会越来越通畅哦,词语,场景,和细节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会慢慢浮现出来。
二:开始动笔后,随意的细节,甚至是不连贯的词语,都可以通通捕捉下来。随意的,尽情的,随着情感之河,涓涓流淌起来吧。
三:分离自己的身份。一开始,写作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有另外的声音:“你为什么会这么想,用词是不是不恰当呢,好单调”等等。当词语和细节场景在脑海中出现后,创作者的自由表达,评判者的审视,会引起冲突对立,这会让我们犹豫不前,思绪也会因此中断。为此,不妨将两个声音分开,将评判者搁置一边。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四:逐渐适应了三中提到的冲突心里后,我们可以开始关注具体的遣词造句啦,这一块可以继续注意下面的三点哦。第一:选择用场景来唤醒读者。比如:“男生半夜特意驱车60公里去隔壁县城,给女朋友买龙虾”。第二:内容越具体越好,比如:“女生在樱花树下等她的男朋友”代替“女生在树下等她的男朋友”,补充上具体的细节后,画面越真实,心里感觉就越踏实。第三:突破常规的语法结构的限制。按照主谓宾的思维结构,视角会被局限在自我中心中,比如:“我在吃生蚝”和“滚过了小辣椒的生蚝正在品尝我的舌头”的对比。

总结

本书作者娜塔莉·戈德堡,美国作家、诗人。她认为,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失控”的场景。写作,可以帮我们感受到情绪的流动,逐渐放空自己,进而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下去,他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一旦你开始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内心深处就会获得极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