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闭上眼睛,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脑海中像涟漪一样起伏。再听肖邦第一叙事曲,好像能看到一个无可奈何的浪人在诉说着心酸和不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触动呢?这些画面,难道,仅仅是幻觉么,音乐究竟代表了什么?经历过车祸,遭受过情伤,创业崩溃后重新站起来的人,当他们迈过了绝望的临界点,思维方式可能会有根本性的逆转,淡定和从容会由内而外的散发,这个逆转的发生究竟在哪里,如何解释?最后,就算是罪恶滔天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现象的背后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是不是有共通性可以挖掘?今天,我们看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卷+2卷)
这里画一张图,大致讲一下,涉及的内容
意志存在但不可知
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上,这背后有万有引力的作用(注意在这里我没有说,因为有引力所以苹果掉下来,苹果掉下来这个变化的产生,是因果律的问题,可以看下木头的另外一个视频),但是即使有万有引力,苹果却无法穿越地心,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的手穿越一张木头桌子,这背后有电磁力的排斥在起作用。三个现象终止于无法解释的作用力,我们无法更进一步地,去解释作用力为什么存在了。在这里,叔本华将作用力描述为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指作用力背后那股不可言说,但是一定存在,并且持续存在,同时不断对物质施加影响的,带有饥饿感的力量,客体化代表意志将自己展现在真实的世界,展现的方式根据形态可以有两种,分别是理念和现象这里画一张图,分别是理念和现象(前者更接近意志,后者表现在具体的个体上,更加直观),(展现自己的过程还涉及到其他内容)。在前面的例子中,意志的客体化分别代表渴望将苹果往地面拉近的引力,和执着的把手推开桌面的电磁力。这些现象能被描述出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观察者“我”的存在,我在这里作为主体,冷眼旁观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就是相对于我的表象,仅和“我”共存,如果“我”不在了,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对于责任的解释,以及《被讨厌的勇气》中的课题分离,也是从明确主体开始,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这里主客分离其实也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回到上面的例子中,苹果下坠是我们能够直观观察到的表象,我们称为现象,而万有引力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观察到的,这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能够透过下坠的苹果,感知到存在于物体背后的作用力,我们称这种抛弃了具体形态,但却是某一类个体现象共有的表象为理念。现象和理念都属于表象,都是因为有了“我”的存在后,才得以存在。关于理念,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雕塑,绘画,抒情诗等艺术(不包括音乐,音乐是例外),最后描绘的其实都是理念,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第一卷26,27,32,34章,第二卷的30,31章。
意志客体化的等级性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其他的表象,了解意志客体化的不同作品,从无机物有规律的变化中认识到了基本作用力,从含羞草受到扰动后会有目的性的合拢叶子的现象中发现刺激,在这两种现象中,意志的客体化体现为被动的等待。但从动物开始,由于有了脑髓,动物便可以通过智力(对于脑髓和智力的同一性可以参考第二卷的20章或者P317),面对不同的环境,随时生成不同的动因,意志从而将自己客体化在动物的各个行为上,主动干涉和其他表象的联系(比如梅花鹿喝水,口渴是动因,喝水是意志的客体化,觉察到危险会立马逃离,发现小鹿危险又会挺身而出),动因连接了表象的世界和意志,产生于脑髓,由智力作为媒介。意志最后做决断,并且将自己客体化在行为上。再进一步,作为意志客体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拥有了理性,我们可以面向过去,面向未来,认知能力的这次重大突破,让我们可以对表象的世界进行再次抽象,透过别人的谈话和文字,来获得想法,相比动物只关注眼前,人却可以投身于概念中,但这就像双刃剑一样,一方面通过概念将知识固定下来,不断传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判断力的缺失(判断力和意志是分开的,意志没有认知能力,只负责决断),可以看一下第二卷的19章,很多虚假,荒谬的东西,趁虚而入,以幻想为饵料,成为抽象的动因(这里可以看一下第二卷的第6,7章,概念的副作用),意志客体化为荒谬的被操控的行为或者类似恐惧,愤怒,欲望等意识活动(意识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识活动可以看一下第二卷的19章),另外关于智力受控于意志,意志没有认知能力,只有裁决能力的论述(意志其实是没有认知能力的,她只会说yes或者no),可以看一下。比如电信诈骗,比如价格不菲的成功学课程,比如渣男的空头支票等诱导,这些手段能成功其实还和下面的内容有关,即。
认知优先服务于意志
处于愤怒状态下的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恐惧会妨碍我们采取可行的方案,情欲下的恋爱之人不会忘掉任何有利的机会。意志对智力其实是有直接的控制能力的,当动因产生的时候,意志便已动摇,智力作为奴仆,意志才是主人,人的思维连同记忆就都被锚定为意志的喜好,在自我意识中客体化为欲望等意识活动,再动用智力寻找一切的机会满足欲望(注意意志和欲望是两回事),当意志活动想要的东西无法被提供的时候,智力会被强迫充当安慰者。还有大量的关于智力和意志的关系的讨论,比如意志对智力的强化等,有兴趣可以看下第二卷的19章我们通过学习,看书,不断的提高认知,只能在更精确地向意志显示和让意志更正确地判断能得到的、可选择的对象方面,修正意志的客体化结果。意志以此更准确地度量自己和事物的关系,但是意志活动的倾向却是不会改变的。关于认知的提升,主要由直观的实践和听别人传递的概念构成,这两者的区别和各自局限性,请看一下第二卷的第6,7章,以及第一卷的第14章节,关于概念和理念的区别可以看一下第一卷的49章节以及第二卷的29章
我们发现智力的初衷(对于脑髓和智力的同一性可以参考第二卷的20章或者P317),认知又是智力的产物其实是为了服务于意志的(这里对于有机体意志客体化过程中展现的目的性的讨论可以看下第二卷的26章和第一卷的28章),但在极少数意志沉静的时候,认知就有能力成为反映事物客观本质的一面镜子,智力的强度与智力和意志的分离程度共同决定了镜子的反射亮度。反射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理念,万有引力也是其中的一种,感受到理念的个体跳脱出了意志的控制,作为一个纯粹的认知主体,完全沉浸在纯粹的客体中,欲求的锁链被完全斩断,心流也就此产生(心流这句是我个人看法)。天才和真正的艺术作品其实都源自这种特殊的认识方式(第二卷的31章)。
意志和利己主义
从天价彩礼到不婚不育保平安,这些现象的背后一直有利己主义的身影,望着自己的内心,除了一片黑漆漆的虚无,再无其他,似乎通过指责别人自私,可以跳过那深渊的凝视,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利己主义究竟来自哪里?其实,意志作为所有现象背后的掌控者,客体化形式遵循个体化原理个体化原理请参考第一卷的23章,对于时间和空间,对表象世界事物的纷繁复杂的解读,所以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展现在若干个个体中(这里可以把意志想象成进击的巨人中所有艾尔迪亚人最终都被无形牵引的坐标之力),而且在所有个体中,意志和表象这两个篮子是整体地显现。因此一方面是所有个体自己作为完整的意志和表象者而被认知,扮演了两重身份,一方面是其他的个体只是作为它的表象而被认知,所以对于这一个体,它自身的本质和保存就凌驾于其他所有。在意志客体化的理念中表现的最激烈的就是生存,对于自己的死,人人都看作是世界末日,对于其他熟悉的人的死,如果与本人无关,听听就算了。每一个“我”从内看,就是一切中的一切,从外看,就是无物。自我认知向意志呈现了意志仅在个体现象中的存在,产生了迷惑意志的假象动因:他会和这个个体一并消亡,这和意志的原初本质矛盾,根植于意志的的恐惧会指引当事人想尽一切方法来保存个体。与之类似,天价彩礼,不婚不育等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意志的否定-衍生真正的自由
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我们探讨了人行为的必然性,在前面我们也看到了意志对于认知的控制力,意志的引力绳是如此强劲,但是在3种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绳索会被切断。第一种情况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纯粹的认知主体,流淌在心流之中的时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第二种情况,在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遭受巨大的痛苦,亲眼目睹亲人离世的时候,‘我’和‘非我’的隔离之墙会因为同情而被击穿,个体化原理此刻会失效,我们在凄凉的形体中认出了这个人就是我们本身,相比之下,天之骄子和圣者先天就能够认识世界的痛苦。关于同情可以看一下第一卷的67章和第二卷的47章,以及另外一个视频《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三种情况,本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重新看像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了意志的提线木偶,巨大的痛苦此时成为了一计清醒剂,意志由此背叛生命的享受,对于自己每一次的春心荡漾,都开始从反面开始不自觉地抑制。这次的痛苦也让他意识到,人生好似火热的红碳组成的圆形轨道,轨道上会有几处凉爽的地方,我们在轨道上不停奔跑,被束缚在幻觉中的人会拿他凉爽的瞬间来安慰自己继续狂奔。可是看透了个体化原理的人,会选择跳出轨道。这也就是那些遭受巨大痛苦的人,之后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根本原因。对于欲求的否定,会让这个人的本质发生根本性逆转,意志的绳结会被斩断,人的行为在此刻开始,才是真正的不可预测。个人认为尼采的超人理论也是以此为始,人在此刻也才真正为人,之前的我们其实只是高级的动物。
极其特殊的艺术-音乐
在前言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音乐究竟代表了什么?其实,每一首乐曲都在讲述着经过考虑照亮了的意志的故事,现实中我们只能看到意志指引下的一连串的行为,但是曲子还包含了其他。他讲述了意志最隐秘的历史,每一次的兴奋,努力和忧伤,以及伴随着这些感触的樱花树下,雪落下的声音。描绘着被理性归纳在“感触”这一悲观概念下而没办法容身于抽象性中的一切。他可以讲述一切,唯独讲述不了他自己。
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想要了解音乐大小调的内含,和弦的解释,以及谱曲的时候最后会回到根音的解释可以继续参考第二卷的39章,以及第一卷的52章
总结
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思议的书,用有温度的语言叙述着最严谨的逻辑,异常精准的将直觉和表达融为一体。比如对于壮美,优美和魅惑美的区分,对于利己,恶毒背后原因的阐述,对于国家法律的来源,对于公道,美德,仁爱,善良的思辨,让人不得不佩服。对于甚嚣尘上,信息异常杂乱的今天,它犹如定海神针坚不可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分享:“只有品尝了严肃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儿戏。”